广州能源所在积极进行能源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将能源科学传播作为己任。2003年,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普基地,2009年建设新能源虚拟博物馆,2011年建设新能源流动展馆。致力将能源科学研究成果、节能低碳理念,传播给公众。努力做到让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并蒂开花!
新能源虚拟博物馆,建设于2009年。全世界的公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进入新能源虚拟博物馆参观。在馆里,可以了解能源发展历史,还可以深入认识九种代表性新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可燃冰、氢能、地热能等等。
预约电话:020-87058895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我国太阳能制冷空调研究与发展
发表日期:2009-11-15 作者: 【字号:

 4太阳能除湿式空调

  除湿式空调系统是利用吸湿剂(例如氯化锂、硅胶等)对空气进行减湿,然后蒸发降温,对房间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用过的吸附剂被加热进行再生。再生过程可以利用较低品位热能,因此也很适合于太阳能利用。该方法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还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对除湿式空调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除湿空调系统和其中的关键部件进行研究,促进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清华大学兴建了一座利用太阳能再生的干燥剂除湿复合空调系统试验装置。该装置由空气预处理段、太阳热能加热段、干燥剂除湿冷却系统和常规制冷机组成。系统具有营造所要求的试验工况、利用太阳热能以及进行各种设备性能试验等多种功能,包括构成与压缩式制冷系统相结合的复合式空调系统。该装置参照国际上类似对象的试验标准和方法,实现设备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及数据自动巡检与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装置达到了所述试验功能和指标。

  西北工业大学对吸附剂的除湿性能、吸附除湿换热器及除湿空调系统等都作了充分的研究,并且在实用性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与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联合研制了一套敞开式吸收式空调系统。该系统利用氯化钙水溶液作吸收剂,由浓溶液在吸收器中吸收来自空调房间内空气的水分,并经绝热加湿使空气加湿来达到空调目的。吸收水分后的稀溶液到再生器中通过太阳能加热而解吸变回浓溶液,再返回吸收器继续进行吸收。据报道,当空调房间温度维持25°C,相对湿度为60%时,系统的运行参数为:制冷量2kW,单位质量空气制冷量是13kW/kg,循环空气量0.1538kg/s,加湿量与除湿量均为4.71kg/h吸收器热负荷2.69kw,含湿量差8.5g/kg干空气。

  5被动式降温

  谈到空调,就不能不考虑空调的对象——建筑物的结构与冷负荷的关系,尤其是太阳能空调的应用,更要特别重视减小空调冷负荷的问题。因此,减小冷负荷、被动式降温以及利用自然冷源的降温方法,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被动式降温是对通过太阳能辐射和热辐射进行有选择的、合理的利用,达到建筑物自身降温或减少冷负荷的目的。建筑物与外界的热交换主要通过门窗和外墙进行。窗户是建筑物隔热保温的最薄弱环节,也是太阳辐射光和热的进入渠道。一些反光膜、滤光膜、蓝玻璃等主要是解决遮光问题,但仍有一部分红外辐射透过。而对于降温来说,反射红外辐射比反射可见光更为重要。可见,按不同需要,采用有严格光谱选择性的涂层、薄膜或功能性玻璃,对于建筑物的降温和节能是很有意义的。建筑物外墙一方面吸收太阳辐射,另一方面也向外界散发热量。要达到降温的目的,必须要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及红外辐射有根强的反射率,减少墙体的吸热和蓄热,加速建筑物的放热,达到降温的效果。研究这类光谱选择性涂料并结合建筑物外墙的装饰,将有助于建筑物的降温。

  清华大学对光谱选择性涂层有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玻璃的镀膜方面矽口变色玻璃,各种选择性透过、吸收和反射玻璃等,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辐射致冷也是建筑物被动式降温的一种新方法。大气外层空间是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天然巨大冷库。根据辐射换热的原理,两个有温度差的物体之间,会以辐射的形式交换能量。这样就有可能把地面上的热能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达到自身冷却降温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辐射都能自由地穿过大气层,只有某些波长段的辐射穿透大气层的能力比较强,气象学上称为“大气窗口”。因此,要求辐射体要有严格的光谱选择特性,在对应“大气窗口”,的波长段上有很强的辐射率,同时在这以外有极高的反射率,热能传到辐射体上,以特定的波长向天空辐射出去,辐射体由于释放了能量而得到降温。近二十年来辐射致冷研究在国外取得不少进展。在国内,中国科技大学长期以来进行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特别是理论计算模型方面有独特的创新性。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在试验和应用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辐射制冷研究中,通过对光谱选择性辐射致冷材料进行筛选,以及对致冷辐射体制备工艺进行反复试验,得出了既简单、效果也好,又容易实现的辐射致冷新方法,并已实际应用于解决电视中转微波站仪器室的降温问题。在辐射致冷试验台上,他们测得致冷空间某点与环境温度最大温差为9.6℃,平均最大温差为9.2°C,在不同季节的晴天,所作的结果一般都在7.5—8°C之间,与天气的相对湿度有一定关系。他们还进行了辐射致冷技术实际应用的尝试,在不允许消耗任何电力的情况下,利用辐射致冷的原理和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电视中转微波站的降温难题。1998年为某公司建造了12套辐射致冷被动降温装置。该系统由辐射致冷器、水箱、循环回路等组成,致冷器面积2m2,仪器房面积约7m2。据该公司验收降温装置的实测效果为:夏日中午环境温度35°C时,仪器房内仅为28°c环境温度30°C时,房内为26°c。

  在光谱选择性涂料方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成功一种船用的热反射涂料。热反射涂料与辐射致冷在原理上虽然不尽相同,但对辐射波长选择性(反射和吸收)这个本质问题上是一致的。所研究的热反射涂料的热性能指标达到:红外反射率大于80%,与标准板相比,板温可降低20°C(标准板64°c,样本板44°C)。

  6地下冷源降温

  利用地球上的自然冷源进行空调降温也是一种广义的太阳能空调方法。地冷降温就是其中的一种。地冷降温系统简单、造价不高、不需耗能制冷,只用很少的电力,是一种有实用意义的降温途径,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

  华南理工大学1990年试验成功了地冷空调系统,通过在地下2—3m深处埋上空气换热管道,把新鲜空气或室内空气送入地下埋管,放热冷却后送回室内。据报道,在夏天,地下冷风温度为23.4-27.3°C,在室外气温高达35°C下能保持室内温度26—28°C,达到空调效果。已经完成几个试点工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采用另一种方式,在地下5米深处建造地下水池,抽出地下冷水在室内进行空气换热,1992年应用在广东水稻育种玻璃温室内,冬夏季进行温度调节。地下水初温24.5°C,可维持温室所要求的温度29-31°C,经过夏季整整5个月降温运行,池水最终升温到28.8°c,这时仍可保持温室在32—33°C,满足水稻育种要求。降温季节结束后,冬季已临近,正好利用池水对温室供热升温,使其温度保持在20°C以上。该系统还配有一无盐太阳池进行辅助加热。这样,温室全年的温度调节全部利用自然能源。

  7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和空调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建筑物降温的能耗巨大,给能源、电力、环境等方面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利用太阳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但太阳能空调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的使用要求,综合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如主动式制冷与被动式降温相结合),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虽然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和技术攻关,我国的太阳能制冷及空调事业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应用技术正开始迈入实用化阶段,但是由于过去投入不够,许多有研究基础的单位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取得进展的工作,只有少数单位坚持了下来。此外,技术上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予以解决,即使某些较为成功的技术,在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方面仍面临艰巨的工作。因此,太阳能制冷空调事业要取得稳步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科技人员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从低温热利用(如热水、干燥、温室等)方面开始,逐步向较高温度和技术较复杂的各领域(如制冷、发电)展开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太阳能制冷空调的条件和时机已趋成熟,发展步伐应该加‘决,太阳能热水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太阳能空调的发展应当走产业化的道路,同时要紧紧依托太阳能热水器这个已经成熟了的大市场,以热水应用为基础,配合空调综合利用,就一定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广州能源研究所 | 作者:李戬洪 黄志成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opyright ? 2002-2009 粤ICP备05004665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483 E-mail:web@ms.gie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