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扫描

【中国海洋报】新型波浪能发电装置海试成功“鹰式一号”发电了!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  发布时间:2013-04-26  |  【打印】 【关闭

  
稿件来源:杨海波
 

  正在发电的鹰式装置

 

  

■杨海波
  这是“鹰式一号”的第二次出海试验。日前,停靠在广东珠海万山渔港内检修、保养完毕的“鹰式一号”被拖轮拖拽着来到离港3公里的试验海域。起链、对接、下潜,在科研人员的熟练操作下,该装置的二次投放快速完成。
  “发电了!发电了!”当发电指示灯再次亮起的那一刻,所有在风浪中施工的科研人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高呼。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中心课题组组长盛松伟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终于迎来了这一天:全新波浪能发电装置——“鹰式一号”在实海况条件下圆满完成了易投放、易维修、易移动等一系列设计要求,并成功运行发电。
 

  高效运行的发电装置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近期研制的“鹰式一号”,是一种新型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可将波浪能转换为电能。该装置转换效率高,建造、投放和维护成本低,可实现快速、安全和高效地开发、利用海洋波浪能,并能快速组建海上漂浮式防波堤。目前,该装置运行稳定,各设备工作正常。
  据了解,鹰式波浪能转换技术不同于国内外已有的波浪能转换技术。与现有波浪能装置相比,“鹰式一号”具有较多优势,它能提高发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现小浪况下间断发电、大浪况下连续发电,并始终保持高效运行。此外,鹰式装置在海洋中拖行或航行时,水阻小、稳定性好,可满足远距离拖行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鹰式一号”的投放与回收不再需要动用大型海上工程船舶,当装置需要回港维修或在海面检修时,装置整体上浮露出甲板,方便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
 

  困难重重的海试之路
 

    在从模型试验到实海况装置成功发电的过程中,盛松伟和他的研究团队遭遇了重重困难,第一次出海试验的经历让他们至今刻骨铭心。
  2012年7月,室外温度35℃,装置建造基地。
  装置的数十个浮力舱是否完全密封关乎“鹰式一号”能否在海上安全运行。为此,团队成员姜家强和蔺红军要钻进空间狭小、钢结构密布的舱体内,对每一条焊缝进行最后检查。“他们钻出来时,就像是刚洗完桑拿,全身被汗水浸透,身体还常常被钢材尖角划破。”盛松伟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待在舱体里,还会吸入大量焊接产生的烟气和粉尘。”
  2012年12月26日,“鹰式一号”离开建造基地,被拖行前往珠海万山岛海域。
  3小时的江上拖行非常平稳,但一到入海口,风浪立刻变大,拖轮与装置开始在海面上颠簸,行进速度缓慢,其间浪高为2米~3米。船上大部分人员都已晕船,可为了“鹰式一号”在拖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错,项目组成员要轮流跑到船艉留意装置变化。经过8个半小时的艰苦航行,终于安全到达万山岛。“拖行过程中的恶劣海况使鹰式装置经历了‘生死考验’,我一直在担心装置能否安全抵达试验海域,事实证明‘鹰式一号’满足大浪条件下的拖行要求,毫发无损地抵达目的地。”盛松伟欣喜地说。
  2012年12月28日,在万山岛海域投放装置,经历惊魂一刻。
  早晨6时,技术人员匆匆吃过早餐,投入到最后准备工作中。虽然预案做得比较充分,但海上的突发状况还是让大家经历了惊魂一刻。在“鹰式一号”从调试地点被拖往投放点的过程中,拖拽装置的缆绳在波浪的剧烈作用下突然断裂,装置瞬间失去了牵引,在海面上肆意漂流。当时,海上风力达7级,幸亏技术人员反应及时,将预先挂好的系泊锚链收紧,才保证了“鹰式一号”没有被大海“抢”走。到达投放点后,按设定程序抛锚,下潜、调浮态、调负载。上午11时,投放工作结束,“鹰式一号”在波浪的推动下即刻成功发电。
  盛松伟动容地说:“所有参与投放工作的科研人员不但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大量的研究,还要克服海上颠簸作业的困难,甚至要忍着晕船、呕吐等身体不适开展工作。更重要的还有安全问题,海上作业处于动态环境中,常常与大风大浪相伴,稍有不慎就会滑入海里,或是在船体晃动中与钢铁结构相刮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据介绍,“鹰式一号”波浪能发电装置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海况装置,其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此次海试的成功,验证了该装置设计理念的可行、可靠。盛松伟表示,探索的路还很长,未来他们将密切关注海上试验,为下一步建造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做足技术储备。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