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报告

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会通知(2025.11.11)

文章来源:新兴固废高值循环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11-07  |  【打印】 【关闭

  

应广东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的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曾健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将于2025年11月11日(周二)访问广州能源所并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安排如下:

间:2025年11月11日15:00-17:30

点:生物质能源大楼910会议室

报告题目:高温太阳能光热驱动碳捕集与液体燃料合成

报告摘要:太阳能光热技术通过收集并储存太阳能作为热能,为实现电网级储能与工业减碳提供了重要路径。本次报告将介绍基于太阳能光热技术的两项研究:规模化直接空气碳捕集(DAC)与太阳能燃料的热化学合成,旨在构建完整的碳循环体系,助力能源部门实现碳中和。首先,将介绍在聚光太阳能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如何利用熔盐与颗粒流介质储存约1000℃的高温太阳热能。曾健课题组开发了调制光热辐射测量(MPR)系统,能够在高温、腐蚀及反应性环境中,对流动介质的关键热质输运过程进行原位监测。该系统成功解决了高温换热系统中长期存在的传热效率低下问题。其次,将介绍在太阳能驱动的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系统设计与自然昼夜节律高度契合,展现出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与较低的单位捕集成本,为实现“十亿吨级、成本低于100美元/吨”的碳捕集目标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最后,将展示集成于太阳能光热塔的热化学反应器。该装置可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合成气,并进一步合成液态燃料。通过熵优化材料设计,可显著降低反应所需温度。更重要的是,MPR技术能够解析高温热化学过程中复杂的热质传递与反应耦合机制,实现反应速率时空分布的可视化。结合原位监测与模型预测控制,该系统有望大幅提升能量转换效率与产物收率。

报告人简介:曾健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通过先进功能材料与能源技术优化水资源-能源-气候的协同关系。其研究聚焦多尺度热质传输机理,致力于太阳能热转换与热管理领域的应用探索,从基础热物理机制出发设计新一代热储能材料,碳捕集与转化、水处理与收集、节能建筑/设备/个人热湿管理等技术。在加入港科大(广州)之前,曾健博士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师从Renkun Chen教授),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Ravi S. Prasher教授与Jeffrey R. Long教授)。他已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引2000余次,并在中国和美国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

参加人员:请新兴固废高值循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同时欢迎其他感兴趣的人员参加。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giec-sydw.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