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在开发有序多孔高效铂(Pt)基燃料电池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制氢与利用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05-13  |  【打印】 【关闭

  

  氢能燃料电池(PEMFC具有绿色低碳的优点,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能源需求剧增等挑战重要手段之一。作为PEMFC阴极反应的关键过程,氧还原反应(ORR的效率决定着电池的性能、寿命与成本,而铂(Pt基催化剂是燃料电池中促进这一反应的常用催化剂目前商业使用的碳载铂(Pt/C)催化剂中,Pt活性组分多无序分布于碳载体表面,导致活性位点分布不均;且在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Pt与载体的相互作用降低,造成Pt纳米颗粒脱落、迁移与团聚,最终导致PEMFC性能衰减。 

  广州能源所制氢与利用研究室基于分子自组装方法,以吡啶N结构的嵌段共聚物(BCP)为结构导向剂,原位络合Pt前驱体,与碳源模板剂自组装,经过碳化、表面改性和还原等后处理手段得到高度有序的三维蜂窝状Pt基介孔纳米材料(Pt/N-OHC)。研究表明,Pt/N-OHC作为一种可控高维度介孔材料,兼具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纳米尺度特有性质和长程有序宏观性质。蜂窝结构的催化剂层厚度较Pt活性位点层次分布于孔道表面和垂直孔的边界,符合Middelman关于理想电极催化层的设定,有利于活性位点的充分利用和多相反应物质的传输。研究进一步发现,有序多孔蜂窝结构来源于自组装的结构控制,而Pt组分与蜂窝结构中的N通过金属-载体间强相互作用(MSI)形成Pt-N配位键不仅能够抑制Pt迁移团聚,提高Pt活性组分稳定性,其本身还可以作为活性位点,有效降低ORR反应中的能垒。同时,通过调整BCP自组装过程中的参数,可以实现Pt活性组分从单原子到超细纳米颗粒(粒径低至2.5 nm)的控制和蜂窝结构的厚度控制(20 nm-60 nm,从而更好地调控ORR电催化活性。 

  该研究成果以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Honeycomb Nanostructure Anchored with Pt-N Active Sites via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Fuel Cells为题,发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研究工作得到中STS重点项目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0752e 

 

3D有序蜂窝状多孔结构负载Pt活性组分及其ORR电催化性能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