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能源所大事记
研究所概况
能源所大事记

  一九七八: 

  广州能源研究所前身是“广东省地下热能研究室”,19783月改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年9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建成闪蒸系统地热发电站,填补了我国地热发电的空白,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一九七九: 

  试行科研课题经费核算制,尝试用经济手段管理科研工作;首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派出2名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 接待来访、讲学的外宾714人次;举办第一次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学习班。

  一九八零: 

  成功召开“广东佛山军桥沼气试验电站成果鉴定会”,该项目获得本年度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一九八一: 

  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规划与十年设想;建立了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工业余热利用研究室及相关实验台、实验装置。

  一九八二: 

  与联合国大学共同主办了“1982年(广州)农村能源系统讨论会”,有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分别与比利时、瑞典两国有关单位签订了科研项目交流协议,互派技术人员到对方工作学习;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一九八三: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本所中级以上知识分子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复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解决;新建4654平方米实验楼,改善了科研实验条件;成立了技术开发服务部,推广本所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广大群众。

  一九八四: 

  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优先解决科研人员住房问题;对科研人员建立健康卡,全面检查身体健康状况;根据与联合国大学的合作协议,首次接受培训圭亚那派遣的来华沼气学习小组。

  一九八五: 

  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制定了“课题管理条例”,实行“所-课题组”二级管理;派出2名沼气专家赴圭亚那传授沼气技术,受到该国总理的好评;“新埠农村能源试验村”项目通过鉴定,该项目在能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一九八六: 

  试行对全所各类人员专业职务和行政职务评聘制度,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参加了“东南亚地区开发代用能源网络”成为该组织的中国国家联络点;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资助研究“大型奶牛场沼气发电系统”等合作项目。

  一九八七: 

  推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各学科和处室、课题组制定了分目标责任制,使研究所的科研管理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太阳能热管式及直通式真空管集热器;投入100 多万港元的太阳能空调及热水综合系统项目通过鉴定,是国内及香港地区第一套太阳能空调示范装置,达到了同类装置的国际水平。

  一九八八: 

  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1988年增强传热与节能技术国际会议;创办了2个科研生产联合体:与花县联合成立了“科梯现代技术开发公司”;与化州联合成立了“科发能源设备厂”;成立了广州能源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 

  一九八九: 

  获得一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能源网得到资助经费1·2万美元;从意大利世界实验室争取到4个子项目课题资助经费64万美元;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 明确了本所自办公司和与外单位联合开办的2个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开发和推广本所科研成果为主。

  一九九零: 

  取得意大利世界实验室合作科研项目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和大型沼气发电装置,获得经费47·9万美元;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第三期合作协议,开展溴化锂太阳能制冷机设计。

  一九九一: 

  由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太阳能热水器铜铝复合板生产线通过鉴定正式投产;建成新宿舍大楼,改善了科研人员及职工住宅条件。

  一九九二: 

  -篮光型聚乙烯农用薄膜母料项目鉴定会”成功召开,该项目解决了我国水稻育秧薄膜依靠进口母料的难题,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一九九三: 

  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太阳能制冷机”研制项目完成,获得32万港元研究?经费;与台湾大方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生物技术新产品复合酶制品;圆满完成香港耀新科技公司委托的水耕塑料大棚温室工程;加拿大应用技术公司(ATC)派技术专家前来商洽合作SWT产品。

  一九九四: 

  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发展中心”;与台湾大方公司合作组建“广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对中层领导班子实行聘任制。

  一九九五: 

  落实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战略,从国外吸引华人学者,增强了本所的科研竞争力;由日本机械行星株式会社提供经费、本所研制的新型波力发电装置,经日本海上试验在相同波况下发电量相当于日本同类装置的10倍;被评为广东省专利工作先进科研院所。

  一九九六: 

  承担的“八五”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项目全部圆满通过国家和中科院验收,11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登记,七项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聘请日本爱知大学工藤市兵卫教授为客座教授,由工藤教授出资成立了“工藤基金”,用于奖励本所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

  一九九七: 

  自筹资金建成了全所计算机网络,于当年10月份并联入国际互联网,促进了科研和学术交流;广东省太阳能协会挂靠本所,设置协会办公机构;首次接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一九九八: 

  原中科院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研究所;卫星观测站组建于1957年,曾为我国卫星发射跟踪观察及接受国防科委、中央军委特殊跟踪观测任务作出突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表彰;为适应研究所持续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精减组织机构,将原有5个职能部门调整为3个处室; 根据学科发展方向重新设置研究室;实行按需设岗、按岗竞聘、动态定位、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在中国科学院对研究所分类定位中,定位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能源所领导班子荣获中国科学院进步领导集体称号。

  一九九九: 

  根据中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全面转换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定位”的全员合同聘用制;撤消原有研究室,成立首席科学家负责的实验室;实行“三元结构工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的分配制度改革;成立了“广东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组建由能源所控股、科技人员持股的“广州科凌新技术有限公司”,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

  二零零零: 

  落实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要求, 实行所务公开制度;实行“评聘合一、按岗聘任”的专业职务聘用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强化量化考核;制定了创新园区远景发展规划;与海南省三亚木材厂合作组建“三亚绿源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厂,推进“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产业化。

  二零零一: 

  被中科院党组批准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单位,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组建了“新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创新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及建设计划获得中科院批准,本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新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成立“中科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研究所产业资产管理,规范和管理研究所参股的企业。

  二零零二: 

  在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 启动创新理念的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导入CIS系统工程,完成体现本所战略定位、研究领域特色和发展理念的标识设计;新园区建设加快步伐,6100平方米技术集成大厦建成交付使用,新能源大楼、新园区广场建设、科普大楼改造工程均已开工;评为广东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单位。

  二零零三: 

  陈勇所长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按照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和发展战略,结合本所实际情况,对学科布局进行战略调整,确立新的研究组织架构;创新园区五年规划、三年实现,当年9月全所实现整体搬迁,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获中国科学院进步领导集体称号。

  二零零四: 

  2004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进一步深入,二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广州能源所在过去的一年里,全所上下一致,团结协作,齐心努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全所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04年的创新文化规划主要包括:将多年来形成的能源所的系列理念在领导和职工的思想上逐步深入; 完善创新园区;对社会开放科普基地;在各方面积极服务社会。“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获广东省优秀专利奖,“生物质发电”技术荣获“第六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

  二零零五: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进一步深入,二期工程圆满结束,三期创新蓄势待发,标志着我国在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上升到了新高度。在此大好形势下,广州能源所在过去的一年里,完成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创新三期的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我所三期创新期间的团队调整计划,完成了科研团队的调整,启动了第一批创新团队。5项科技成果报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1项获化工部三等奖,14项科技成果登记。

  二零零六: 

  今年是我所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三期创新实施方案的第一年,全所职工共同努力,使年度计划得到了良好的贯彻落实,各方面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完成了新一轮的团队调整和人员聘任,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2006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二等奖1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登记项科技成果10。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在省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秀称号。

  二零零七: 

  根据研究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三期创新规划,结合2007年研究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研究所科技布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科技评价改革、资源配置改革、对外合作及组织争取任务等若干重大全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进一步发丰富完善了研究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理清了相关问题的工作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申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申报专利奖3项。其中由吴创之、马隆龙等承担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的“金属相变储能技术基础与无机盐/陶瓷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内循环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分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授权发明专利“潜热型空调系统”获第二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评审奖。

  二零零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科院党组提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委提出推动“继续解放思想,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促进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三创建三促进”的活动,研究所制定《能源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2008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三年,重点在于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对项目的执行跟踪,对重点项目进行了专人跟踪管理。农业废弃物气化燃烧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装置,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J-239-2-05),取得了研究所在奖励方面的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理论及抑制技术应用,获得2008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二零零九: 

  贯彻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研究所三期发展战略目标为重点,组织成立了“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申请了科技部的“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并草拟了“国家生物质能源研发中心”申请材料。

  中科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中科院组织的整改验收,管理更加规范、目标更加明确。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活动活跃,如战略研讨会、青年学术研讨会和日常的学术报告会。科研任务争取成绩显著。

  二零一零: 

  完成了研究所“创新2020”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完成党政领导班子换届的各项工作。天然气水合物综合研究平台项目是国家投资项目,项目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工程的竣工、消防、规划、防雷等验收工作并投入使用。科研工作成绩显著,气体水合物及其前躯体溶液体系的热力和动力学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度共发表论文288篇,其中SCI:92篇(其中SCI+EI: 37篇),EI:52篇,核心刊物:55篇,会议论文:89篇;论著1部。

  二零一一: 

  贯彻落实院党组10号文精神,成立纪监审办公室,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并新建或完善了覆盖纪监审多项重点领域的工作制度。完善研究所“创新2020”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以解决方案为牵引,能源战略为支撑,重点致力于生物质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集成,重点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及开发研究、太阳能直接利用功能材料及关键技术、海洋能/深层地热规模化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低碳发展及能源战略研究等。“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系列技术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零一二: 

  研究所“124”规划,重点致力于生物质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集成,重点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及开发研究、太阳能直接利用功能材料及关键技术、海洋能/深层地热规模化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低碳发展及能源战略研究等。2012各项任务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为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生物柴油连续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获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太阳能利用型热电/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二零一三: 

  陈勇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完成了生物质能源大楼的装修工程及周边道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主办的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创刊并出版,实现了主办学术期刊从无到有的跨越。组织各项科普工作的开展,举办所新能源原创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作品分别荣获广东省科普原创作品大赛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三维综合模拟技术系统”、“生物柴油固体催化连续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评审。

  二零一四: 

  两项成果“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三维综合模拟技术系统”、“生物柴油固体催化连续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颁奖。“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技术装备及应用”通过评审并公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获批正式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广州能源研究所等联合承办的“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在北京召开,“第七届中韩能源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论坛”在广州召开。

  二零一五: 2015年度“一种采用固体酸催化剂和活塞流反应器连续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获广东省专利金奖。依托科技部的援外项目资助,与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展开合作,在旁遮普省援建一座100kW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举办第六届中泰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完成新一届所领导换届考核和所领导班子任命相关工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共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合作协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质在新能源、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涵盖的服务范围整体成功升级为乙级。 

  二零一六: 主持中科院先导项目1项,填补研究所先导项目的空白。新增技术入股企业西藏中科阳光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中科良大生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合肥市政府、中国科大,三方共同签署“联合共建合肥能源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办了第六届亚太可再生能源论坛。中加生物能源与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中瑞低碳城市发展合作中心正式成立。 

  二零一七:一种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强化水解和厌氧消化产生生物燃气的方法获广东省专利金奖;“生物质水相催化转化理论及方法”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万山号”在珠海市万山岛并网发电,实现我国波浪能发电首次走进海岛居民家中;鹰式“先导一号”发电装置顺利抵达三沙市某海域开展应用示范,实现我国波浪能装置由近海走向深远海的突破;承担我所首个亿元级项目:兆瓦级(MW)波浪能发电示范工程(项目总经费1.51亿元)打造我国首个、亚洲领先、国际一流的兆瓦级波浪能示范场。协助承办“第七届亚太可再生能源论坛”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的APEC能源合作伙伴网络,新实验大楼施工完毕,新增实验用房面积21485平方米;荣获广东省首批“南粤创新奖”。 

  二零一八 

  波浪能发电技术获得稳定支持,建成世界首台260kW海上多能互补平台“先导一号”,实现并网供电。“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试验开采系统研制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生物质水相催化转化理论及方法”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积极推进四类机构改革,参加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共建工作。基本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十二五”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大楼顺利投入使用。  

  二零一九 

  波浪能技术应用于多个国家战略领域,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投放运行。颠覆性技术干热岩热能超长重力热管开采取得重要突破,装试运行世界上首个3000米重力热管,实现在地下120℃热岩采热。生物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发了国际上第一个生物质生产烃类燃料联产化学品产业化技术,相关技术“一种秸秆生产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获第六届广东省专利金奖。代表我国科研机构首次在比利时共同主办“全球科技创新大会”(G-STIC)“能源专场”会议。  

  二零二零 

  “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航油联产高值化学品”以技术秘密许可使用实现成果转化,为建所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现金收益。鹰式波浪能技术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兆瓦级示范工程初具规模,全国首座多能互补的半潜式波浪能渔业平台建成。超长重力热管开采干热岩热能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干热岩地热资源“只取热、不取水”的“无泵式”重力热管开采中深层地热能量。获得广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及省专利金奖1项。再次联合主办“全球科技创新大会(G-STIC)”,承办大会“能源专场”。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大的科教融合战略,完成研究生教育归口至中国科大的调整工作,建立了科教融合学院“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